English

两种人才观的激烈碰撞

2000-01-13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1月8、9日两天,上海市教委、上海市人事局组团赴京,招聘北京及东北、华北地区高级优秀人才,引进学科带头人、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,前来应聘的博士、硕士近千人。

洽谈会红火的背后是两种相去甚远的人才观。1999年,为加快实现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战略目标,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,此次洽谈会更是亮出了颇具吸引力的优惠措施:特聘教授最高每年可享受10万元以上津贴,同时享受学校其他津贴(不含年薪),配备助手,提供住房和生活、工作、科研等必备条件。中青年优秀教师最低享受年薪4万-6万元。对人才应聘后的工作环境、科研条件、子女就学、家属就业等问题均有考虑。

与上海高校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引进竞争机制、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做法不同,一些高校的观念还停留在“卡”人才上。一位来自中原的科研人员说,单位里人浮于事,但你要调走比登天还难。另一位来自东北某学院的副教授说,1998年,学校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要与学校签合同,硕士在校服务6年、博士8年,否则要扣高额违约金。但这种方式非但没有见效,反而在1999年一年“飞走”了30多名博士。

有人说,上海、北京等地能吸引人才,出台优惠措施,是因为本身就有吸引力。对此,上海市教委人事处处长黄良汉有自己的见解:人才是社会共有的,不应有地域界限。过去留人才靠的是薪酬,现在要靠良好的成长环境。

(《中国青年报》1.10刘万永文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